前 言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人民赖之以富。“十四五”时期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立足百年历史新起点、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亟需全面加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科学编制自治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履行好“两统一”职责,指导自治区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发展,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依据《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中共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效能、激励科技创新人才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发展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自然资源科技发展现状,按照自然资源管理的新职责、新目标和新需求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自治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指导未来五年自治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助推自然资源服务保障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自治区自然资源系统紧紧围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一是科技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建立了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2个野外观测研究基地和5个自然资源科普基地。二是科技成果产出显著增长,129项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治区级科学技术奖项,承担各类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1项,制定与修订行业标准6项。
土地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一是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研究激光雷达应用前沿技术及项目实施配套软硬件集成技术,开展多个县市农村地籍及不动产调查项目,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在国土测绘、智慧城市、灾害监测等行业的应用。二是土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技术不断完善,开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技术研究。三是研究探索“多规合一”技术体系,为自治区各县(市)开展的“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提供科技支撑。四是标准制定不断完善。制定和修订《自治区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自治区土地整治预算补充定额》、《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标准》等重要行业标准以及《自治区城镇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技术指南》、《自治区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技术指南》、《自治区农用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技术指南》等团体标准。
地质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一是基础地质研究有新突破,首次按5个断代进行地层区划,重塑了新疆板块地质构架与演化历程,提出了全区“三系两带一块加一缘”的大地构造新格局。二是成矿理论研究有新成果,建立了世界级巨型火烧云铅锌矿床结构模型,确定了矿床成因类型;形成了页岩气、中低煤阶煤层气资源评价与选区理论。三是地质勘查技术创新有新进展。构建了增生造山带深部探测技术理论;建立了1∶50000矿产预测、快速评价及浅覆盖区地质-物化探-遥感多元找矿方法技术体系;创新发展了煤层气钻井、压裂、排采及煤矿区瓦斯抽采关键技术。首次建立了页岩分析方法技术体系。四是先进设备及技术在找矿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无人机、新型轻便钻机、浅层取样钻探技术、岩矿分析技术和高精度实验测试仪器在地质找矿中作用发挥明显。五是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成,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不断深入,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六是全区现代化地下水监测网络逐步完善,建成新疆地下水资源国情数据库。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稳步推进。一是开展新疆基础地理信息时空云平台建设及应用。二是建设室内定位导航应用及三维终端监测管理系统,开展基于倾斜摄影的大比例尺测图服务研究、升级应急测绘指挥车中央控制系统。三是开展多光谱影像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应用研究。将无人机图像处理技术手段,用于地表资源覆盖识别,及时判断、了解地表覆盖物的变化。四是建成新疆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开展北斗导航卫星定位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培养卫星导航定位高科技人才。五是建设自然资源新疆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推动国产卫星资源在全区自然资源领域的全面应用。六是持续加强地理信息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开发各类地图产品,有效支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社会维稳保障、疫情防控、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建设发展和管理工作。
二、面临形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形成从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纲要、新规划到新行动的一整套创新理论体系和行动纲领,为我国科技事业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绿水青山、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对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均离不开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按照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及“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结合新疆实际,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保护修复的引领支撑作用,谋划我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总体布局和重点任务,必须推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面对新职责、新使命、新任务,自治区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工作还面临巨大挑战。一是自然资源监测体系不够完善,对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技术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二是现有科技成果在履行“两统一”职责,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实施用途管制、统一调查和确权登记、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领域的业务支撑力度仍显不足;三是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及耕地资源“三位一体”保护科技创新水平不足;四是绿色矿山发展理念缺乏有力的科技创新成果支持;五是科技创新平台及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整体竞争力不足;六是科技创新政策尚未完全落地,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七是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科技人才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全面提高我区自然资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及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构建新时代现代化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体系,推进自然资源事业蓬勃发展,服务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 聚焦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自治区实际发展情况和重大需求,构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监管、保护利用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
——坚持循序渐进 立足全区已有自然资源数据、平台成果、科技人才,加强资源整合利用。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针对急需的业务应用或技术可行的应用,优先选择核心建设任务先行集成建设,稳步推进,边建边用,不断完善,循序渐进。
——坚持技术融合 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应用及其与自然资源管理的融合。加强协同创新,重视技术逻辑与行政逻辑统一,推动自然资源各领域技术交叉与融合应用。
——坚持以人为本 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的根本要求,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改革出发点和政策着力点,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三、总体目标
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将实施国家、自治区级科研项目、建设科技平台等数量作为量化指标,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基本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监管智能技术与装备体系,提高自然资源感知水平。开展国土空间优化管控技术研究,构建绿色低碳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新技术,推动自治区自然资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升自治区生态系统质量。发展矿产资源绿色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赋能自然资源一体化监管,促进自治区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完善自治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机制,形成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推进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新增1个部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和2-3个自治区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形成自治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平台新格局;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自然资源领军人才,新增1-2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优化自然资源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章 建设任务
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深入实施“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与自然资源业务深度融合,开发实用技术,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强科技业务支撑,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
(一)构建自然资源“天空地”一体化调查监测技术体系
1.“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遥感应用技术研究。结合我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景观,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标准体系,制定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分类标准,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实现高精度卫星遥感、北斗导航、无人机、地面移动测量等多种测绘技术手段及装备的立体观测布局,形成“天空地”协同作业下的自然资源全要素、全方位、全天候监测数据快速获取体系。针对我区地理复杂条件,拓展山地、荒漠无人机低空遥感的应用范围,研究无人机多光谱图像处理方法,为识别地表自然资源变化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加快现代化技术及装备应用建设,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能力。利用航天卫星搭载可见光、红外、高光谱、微波、雷达等探测器,实现区域定期影像覆盖和数据获取;加强国产卫星遥感影像处理应用能力及多源遥感数据融合能力,更好地支持自然资源周期性调查监测。利用不同类型航天、航空及无人机,搭载各类专业探测器,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天空地”一体化管控新模式,实现快捷机动的区域监测。利用“互联网+”,多渠道获取监测数据,提升实地调查效率。
2.开展卫星资源综合集成研究。建成“自然资源新疆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卫星影像应用服务。开展自治区地下水开采区地面沉降调查(乌鲁木齐市)、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卫星项目应用,开展矿山遥感解译及自治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卫星数据智能处理及信息综合技术有所突破,北斗二号、三号多频数据融合服务技术进一步提升;开展星基增强与地基增强融合服务技术、北斗三号系统服务断点续用技术、基准站环境误差建模技术研究,解决因系统频率改变、信号强弱变化及基准站因环境改变导致的观测数据不统一、定位中断及利用率低等问题。
3.开展自然资源信息动态感知技术研究。建成自然资源“一张图”为基础的自然资源大数据体系,提升全区自然资源动态感知监测能力;推进全色+多光谱、高光谱、成像雷达等不同平台多源数据的高精度要素识别、动态信息提取技术研究,开展自动分类、动态建模、动态发现、质量控制和时空统计技术研发,提升基于多源调查与监测成果的自然资源全要素信息自动化提取效率。
基于多源调查与监测成果的自然资源全要素信息快速识别与智能解译,探讨多规图斑的数据融合处理及冲突检测技术,开展大范围多源、多尺度实景三维模型建设与应用研究,建立全流程自然资源数据处理技术体系。提升影像快速获取、多源影像数据处理及管理能力,重点攻克遥感数据智能解译与处理、模拟人类感知的地理信息可视化、多维一体化地图制图及地理大数据融合及主动服务等关键技术,提高自然资源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变化监测及应用服务能力。
4.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用技术研究。围绕“隐患在哪里”“什么时候发生”的关键难题,充分利用基于星载、航空、地面“天空地”一体化多源立体观测体系,开展多方法、分层次、多尺度综合遥感调查和研究。开展伊犁谷地黄土滑坡失稳机理与监测预警研究,揭示多场耦合作用下伊犁谷地黄土滑坡形成机理,建立伊犁谷地黄土滑坡早期识别模型、预警监测系统,提升地质灾害识别与监测预警支撑能力;开展昆仑山北坡黄土边坡失稳模式及致灾机理研究,构建昆仑山北坡黄土边坡在强降雨条件下的失稳模式,揭示该区域黄土边坡在强降雨条件下变形破坏特征及致灾机理,为防灾减灾和城镇规划提供依据。
5.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研究。开展水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不断提升对重要地区地下水形成规律、蓄水容量、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认识,支撑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全面建设自治区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开展新疆干旱区冲洪积层地下水野外科学实验,掌握地下水形成条件、“三水”转化关系、降水蒸发条件下多层实验介质中地下水运移规律及地下水溶质运移规律;开展干旱区冲洪积层地区水资源评价中相关参数研究工作。根据需求开展水资源高精度分析与评价,为“三条红线”划定、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地下水资源信息。
(二)构建国土空间优化管控技术体系
1.加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优化重大问题研究。基于新疆自然地理格局,深入细化和完善各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和动态维护,持续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重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构建绿色低碳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2.开展城乡宜居环境与特色风貌规划技术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和管控技术研究,补齐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短板,加强规划强制性内容和控制线的底线管控,不断提升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保护水平,推动应用城市设计等手段改善城乡公共空间,不断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利用。
3.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评估技术研究。加强重要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综合应用卫星遥感、野外科学观测等手段,开展监测评估技术研究,对重要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功能、空间格局、生态质量等进行系统监测评估,对生态系统风险进行科学预警,研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办法,有效支撑生态红线内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的管理目标。
4.加强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集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充分衔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集成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大数据分析、“双评价”、监测预警、体检评估、二三维一体化与可视化应用等相关技术,构建“智慧规划”平台,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监测评估预警、实施监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
(三)构建生态保护与修复新技术体系
1.开展矿山修复关键技术研究。落实矿山生态修复新理念,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制度建设。选择全区矿产集中开采区分布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高山区、山地、丘陵地、荒漠区、城镇周边等典型生态单元,查明不同区域内主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针对已有生态修复工程开展评估和研究,研究适宜不同生态环境条件的修复方法、修复标准以及修复管理体系,为矿区生态修复的目标确定提供研究基础,初步建立一套适合我区的生态修复方法、标准和管理体系。
重点研究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开展自然资源利用评价,提出系统保护修复思路、对策和建议,支撑实施新疆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工程。研发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与政策成效监测、评估技术体系,为政府决策、部门监督、项目绩效考核等提供科技支撑。
2.建立耕地资源“三位一体”保护技术体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一张图”大数据资源中的土地专题、遥感影像等数据,整合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永久基本农田监测监管、耕地占补平衡、设施农用地备案等专项工作,推进“自治区智慧耕地”平台建设。
开展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研究耕地综合监管指标分类及耕地变化分析方法,加强对耕地数量、质量变化的智能分析。研究耕地质量关键要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时空变化规律,揭示不同生态区农用地质量演变规律及动态变化特征。
(四)发展矿产资源绿色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
1.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技术创新,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水平。一是加强地质找矿科技攻关,增强资源储备。持续发掘战略性和关键性矿产资源潜力,强化重要成矿区带关键基础地质问题攻关及地质创新理论,深化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研究。以昆仑-阿尔金山为重点,兼顾天山、阿尔泰山,研发及推广高寒山区、隐伏区、浅覆盖区和深部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开发关键技术,服务和静备战铁矿、哈密土屋延东铜矿等大中型矿床深边部找矿工作。集成地质、物探、化探、遥感、钻探、实验等多种技术,形成空中、地面和深部综合勘查相互配合的立体找矿模式,提高勘查效率、降低勘查成本、缩短勘查周期、实现绿色勘查和找矿突破。二是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增强资源安全供给。加强适合新疆资源特点的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模式研究,科学引导和管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不断改进开发利用方式,提高开发利用水平,促进资源节约。探索建立涵盖战略性矿产勘查、开采、冶炼、加工、利用、回收、储备和市场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推动低品位难选冶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的选冶技术攻关研究。三是继续实施科技专项研究,强力精准施策。开展煤层气、页岩气、非化石能源(地热、干热岩)等新能源勘查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勘查开发技术体系。开展煤炭分质转化、锂铍矿物赋存状态等综合研究,推动矿产资源集约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开发、推广电法数据处理与解释系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方法全面、功能齐全、操作方便、性能先进、支持设备丰富的可视化、图形化电法数据处理与解释系统软件。四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供给力。完善促进科技转化的科研运行和科技成果管理机制,在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开发及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中,对具有转化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积极开展示范推广应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激励,鼓励企业和地勘单位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纳入本单位绩效考评体系。
2.推进矿业转型绿色发展。依靠科技和管理创新,采用新手段、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推广航空物探、浅钻、便携式钻机、一基多孔等绿色勘查技术,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污染和破坏。
激励和引导矿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广泛推广使用先进实用技术装备,推动矿山企业转型升级,将绿色发展融入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的绿色管理创新模式,实现科技引领下的绿色矿山发展之路。研究新形势下分级推动自治区绿色矿业发展技术应用及制度体系。选取北疆部分县(市、区)的典型勘查项目和典型绿色矿山,总结绿色勘查开发经验,吸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寻求绿色勘查开发规律。探索应用技术创新手段,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全程监管。实现科学有序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
研究建立基于遥感动态监测的自治区矿山生态修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研究区内矿山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重点开展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研究,建立自治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生态修复质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监测技术体系。加强不同类型矿山的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技术研究。
(五)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面向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统一用户权限和流程、统一系统集成与应用、统一知识体系建设与共享等需求,加强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自然资源信息化领域的深度应用,开展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用户画像、机器学习等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应用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所有系统登录、用户权限、身份认证、公文、业务应用、知识的一体化管理,打造一站式办公和学习平台,构建自然资源一体化权限认证体系和知识智能化推送体系。研究自然资源综合监管与助决策智能化技术,提供动态监控、研判预警、指挥调度等功能支持与服务。加强数据融合、自动核验、知识判断、智能推送等数字化智能审查功能,推动用地、用矿审批,不动产登记、资质管理、测绘管理、政务公开等面向社会的政务服务“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支撑构建自然资源“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自然资源监管决策、“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三大应用体系的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架构。
二、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自然资源科技水平
(一)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建设。制定自然资源厅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制度层面,规范全区自然资源科技活动,明确科技创新建设目标,充分利用内外部的科技资源,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引导和鼓励地质、土地、测绘学会设立自治区自然资源科技奖项,定期开展科技项目评选,对获奖项目优先推荐申报自治区、自然资源部以及国家层面奖项。积极与自治区人事部门沟通,将自然资源领域获奖项目纳入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业绩。
(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1.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自治区自然资源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聚焦自然资源重大需求,优化重组现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加大对入选人员的支持力度。将解决国家、自治区重大需求、自然资源重大科技问题和实践难题的创新贡献作为首要评价指标,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等重大科技创新目标为重点,提出我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德才兼备、创新业绩和贡献突出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加大对直属事业单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绩效激励倾斜力度,鼓励符合要求的事业单位落实绩效工作单列政策,相应增加用人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保持其他科研人员工资的合理性增长。建立厅自然资源科技人才遴选机制,原则上每两年遴选一次。到2025年培养自然资源部及自治区科技领军人才1-2名,科技创新团队1-2个。
2.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加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利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创新平台,鼓励青年人才担任学科建设带头人。开设自然资源青年科技人员研修班,举办自然资源青年科技人才论坛,开展自主选题创新研究,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自主培养造就一批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营造能使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氛围。优选发展潜力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重点培养,对入选部级自治区科技人才工程的青年科技人才给予一定的项目经费支持。到2025年培养自然资源部及自治区级青年科技人才3-6名。
3.加强业务支撑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布局。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需要,加强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共建与资源整合,实现共建共享,共同推进自然资源学科的建设发展。培养适应新型管理要求的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自然资源评价评估、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等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培养既熟悉业务又懂新技术开发应用的新型自然资源科技人才队伍。
(三)构建创新平台新格局
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按照“强强联合、共建共享”的原则,探索建立自然资源领域政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以创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站等平台为重点,争创自然资源部、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及应用示范基地,构建合理的科技平台建设布局,打造自治区自然资源科技力量。进一步强化自然资源部中亚地理信息开发利用工程创新中心、新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及自然资源部干旱区冲洪积层地下水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的建设力度。2025年争创1个自然资源部级重点实验室及2-3个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
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制度和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配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激励。加强自治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指导,强化自治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强技术融合,促进国土、测绘地理信息、遥感等先进成熟技术及成果在系统内的成果转化与应用。
3.构建类别齐全的自然资源科技人才库。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地质矿产技术与管理、测绘地理信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专业类别的自然资源专家库,专家库成员主要从区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系统内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中选聘。开发自然资源专家库管理系统,实现对专家在线申请、单位审核、专家入库、抽取项目评审专家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构建定期考评与准入退出挂钩的专家库动态管理机制。
(四)自然资源标准化建设
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结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制定要求,围绕持续优化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标准,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相关标准本地适宜性补充修订。结合我区自然资源工作实际,坚持急用先行的原则,研究制定自治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标准、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土地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标准体系;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全区国土空间分级分类管控标准;开展新形势下分级推动自治区绿色矿山发展技术应用及制度体系研究,以标准促进技术、学科、方法融合,推动依据先进成熟技术修订相关标准,通过不断提升标准有效供给能力,严把标准质量关,助力自治区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五)加强科普工程建设
1.加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普及研究。开展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普及战略研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采集和挖掘科普需求数据,洞察和感知公众及行业领域科普需求,制定自然资源遥感全要素提取、“天空地”一体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方案,推进科普信息化。鼓励和引导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
2.挖掘科普教育基地与书籍传播效用。提高自然资源科普创作传播能力,组织科普选题、编写、图书出版与发行工作。不断推出高品质、多门类的自然资源科普作品。加强自然资源科普宣传平台建设,提升普及科学知识和服务大众的能力。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和“科普周”等节点,广泛开展系列自然资源科普活动,丰富科普形式,提升自然资源社会认知度。充分利用《新疆自然资源》刊物及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等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宣传自然资源科普知识,发布科普动态,展示科技新成果,发表科普文章、传播科技知识,提升自然资源科普教育基地科技传播的规模效应。
3.培养自然资源科普人才。将自然资源科普人才培养纳入自然资源创新人才工程计划,培养自治区自然资源科普人才;将自然资源科研、管理工作与自然资源科普有机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培养造就自然资源科普人才;组织自然资源科普人员学习、培训交流及参加各类科普讲解大赛。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自然资源系统各级党组织领导科技创新工作的能力建设,强化党对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的全过程中,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合力。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问题的研究,要立足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特点,科学合理做出安排,及时出台配套政策,确保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二、建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保障机制
根据自治区自然资源发展需求,按高层次领军人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业务支撑科技创新梯队培养人才,鼓励多种方式引进人才。探索留人机制,突出事业留人,推进人才成果协同培育机制;强化待遇留人,优化科技人才薪酬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突出创新业绩和贡献导向,将解决自然资源重大科技问题和实践难题的创新贡献作为首要评价指标。
三、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充分结合自治区整体发展需求,着力争取国家及自治区科研项目,拓宽资金投入面。支持厅直属单位依托自身优势联合申报国家、部及自治区科研课题,对取得国家、部和自治区科研经费的,积极申请配套投入相应的资金。
专项资金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有条件的事业单位组建研发团队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从经营收益中拿出不少于3%的资金,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示范的研发,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有效对接。
探索建立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基金。切实加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标准研制、科普宣传等工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模式,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科技研发进步。
四、强化实施监督
建立健全科技规划评估制度,定期评估本规划的执行情况,作为对自治区各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及直属单位科技工作考核的依据。加强年度科技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按年度上报科技规划执行进展情况。